发布时间:2021·02·05 浏览:1118
计算机简史与前端技术
1946年,美国由莫利奇和艾克特领导的团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实验室研制了一台用于炮弹弹道轨迹计算的“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这台叫做“埃尼阿克”的计算机占地面积170平方米,总重量30吨。这个庞然大物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举行了揭幕典礼。 随着这台计算机的问世,标志着电脑时代的开始。随后各种电子产品逐步产生,不久后Internet问世。随着互联网急速发展,前端技术也不断的进步。那么前端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信息化时代,移动和物联网的人们越来越熟悉。这些都离不开前端技术。前端技术又会有哪些变化?我们今天就来谈论一下吧,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留言指正。
前端技术的进化
我一次接触前端开发是 2017 年,之前,对于前端一无所知,和大家一样觉得制作网页就是非常难的一门技术,做网页的人都是大神。
自从2017年我加入这个行业,才慢慢对网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身为菜鸟,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前端技术?起初我以为前端技术就是浏览器端的 HTML、CSS、JS 。我们用html,css画出各种各样的网页,此时此刻我以为我就是一个画家,用浏览器作为画纸,html标记语言作为画笔,用css作为颜料,可以用我们手中的键盘画出一幅幅称心如意的网页,js就像魔法师一样能都让这些静态的画卷活起来。所以,我认为我们是离用户较近的程序员,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满足于当前的技术。简单地认为前端就这么点东西,后来才发现我知道的只是一点皮毛而已。
随着信息化发展,电子产品不断的更新换代,对前端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移动端产品不断的涌现出来。这就引出了vue,react,Angular,node等相继问世。为了达到高内聚低耦合,前端与后端分离开发,这种开发模式大大的降低了耦合度,理想情况下给前端提供的是基于领域模型的 RPC 接口,前端直接调用服务端 RPC 接口拿到想要的数据,根据需求加工数据数据,并实现人机交互,将他们很好的展示在页面上。基于这种模式的研发,很适合拥有前端技术背景的全栈型工程师。这种模式的好处很明显,后端可以专注于业务领域,直接处理逻辑变化,更多从领域模型的视角去思考问题,页面视角的数据则交给前端型全栈工程师去搞定。领域模型与页面数据是两种思维模式,可以很好地解耦开,让彼此更专业高效。
在服务端领域也出现了 Express 等框架,前端开始通过 Node 完成服务端模板甚至整个 MVC 层的开发。在蚂蚁金服,服务端层我们更多把 Node 定位为 BFF 层实现,BFF 是 Backend For Frontend 的缩写,翻译成用户体验适配层。
在移动端的架构里,这几年也出现了基于 RPC 接口 + 网关 + BFF 的架构体系,在研发效率、网络性能等方面均有优势。从社会分工角度讲,BFF 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架构,BFF 更是一种多元价值导向的分层架构,每一层都有不错的空间去施展,不仅仅能够发挥工业社会双手的作用,还能使用脖子上面灵活的脑袋。齿轮不再是被动跟着转,而是开始拥有自驱的转动力。各种全栈概念的涌现,都是在重新探索更合理的分层协作模式。
现在的前端大多都是前后端分层协作的各种模式。协作的边界是数据,后端提供数据服务接口,前端消费数据实现人机交互。不同模式下的工程体系各有不同,工程的本质是让一群人做好一堆事,涉及代码规范、协作流程、运维部署、性能与安全等很多领域等。
上一篇: 快应用,5G时代应用程序的引领者下一篇: 互联网+时代,如何做好网站